中国汽车大整合很多名字都将被抹掉
国际巨头用近百年筑起的燃油车壁垒,变成了被绕开的马奇诺防线□,所有人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。
吉利收购极氪□、蔚来整合子品牌、广汽重整结构、东风与长安两大国企的“央央大国”重组,以及更早一点的上汽“握指成拳○▷”□,打造大乘用车板块;长城汽车细分品牌App下架,全面迁徙到长城汽车App……
目前,吉利已持有极氪65.7%的股份▲,如果交易完成●,极氪将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,并从纽交所退市。
历史上▷●◁,美国曾有超过1000家车企,经过多轮市场洗礼和行业整合后,最终只剩下通用、福特、克莱斯勒◇、特斯拉几家巨头☆○。
因此,中国汽车现在还只是在开始“合□”◇▼,接下来▼●☆,必定还有更加剧烈的●▼“整”。只有“整◁☆○”出新质生产力、核心竞争力,中国汽车的世界第一大才能继续坐稳,并且坐得有意义▼。
在这场整合浪潮中▷□○,被整合的极氪,曾经在35个月的时间里,实现了35万辆的交付量。
它有100万员工,有1400万车主,3000多家供应商;它像一个80年代的大国企◇◁▲,有自建小区●○“亚迪新村▲▷”▼,有幼儿园和☆○●“比亚迪学校▼◁”。其坪山总部的面积相当于两个上海迪士尼乐园☆,员工沿着“比亚迪路”上班,到达比亚迪站。
在我们冲到全球销量第一的背后○,是4623亿元的利润,摊到每辆车上只有1.5万元;而丰田一家企业,在2024年就净赚2376亿元人民币▲▼。
2016年,国内在售乘用车型只有515款,到2019年就猛增到800款□▼▲。在487家电动车企业的共同努力下,甚至一度每三天就有一款新车上市。
整个中国汽车行业,再挑不出第二家比亚迪。而即便是体量最大的比亚迪,其2024年全球427万辆的销量◇▷◇,仍然不及丰田、大众的一半▲。
5月9日○▲,蔚来汽车发布内部公告○●,宣布旗下子品牌乐道和萤火虫◁▷,将被深度整合至蔚来主品牌体系,从此不再拥有独立事业部架构。
如果重组与整合只是追求更大,就像那句“将两袋红薯变成一袋更大的红薯□●◁”的俗话●●,那么再轰轰烈烈的重组○▷,最多也只是制造一个虚胖的强壮。
如果中国汽车继续按照这样的模式内卷内耗,那最终卷掉的,可能不是几家车企,而是中国汽车的整体品牌。
数量级的,让中国汽车市场迅速从蓝海步入了红海、血海。自2019年以来,国内乘用车产能利用率就一直在50%以下。
随着三电系统取代发动机和变速箱,激光雷达○▷、大尺寸面板和车载芯片开始应用,电动车创造了一批新的零部件,也消灭了一批旧的零部件,汽车传统供应链结构改变了、优势消失了,新旧造车者的差距因此迅速缩小。
2023年,比亚迪成为第一家全球销量前十的中国车企;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它的销量与营收双双超越了特斯拉▲●,是双料的世界第一▷◁□。
通过兼并、重组▲、整合的方式◇▼▼,把规模快速做上去,既是中国汽车企业打造超级车企与世界巨头全球竞争的优选,也是避免进一步因为车企数量多而导致内卷和浪费的优选。
这个体系的主体,是吉利在2013年创立的威睿◁▼○。除了保障自主之外,它的技术同样是吉利的法宝——威睿生产的金砖电池,是全球量产充电速度最快的动力电池◇▲,从10%充到80%只需要10.5分钟;它为极氪001FR配套的电驱系统,百公里加速只需要2▲○.02秒☆,将一众燃油超跑甩在身后□☆◇。
成立十年的广汽研究院,为广汽自主品牌崛起立下了头等功劳,埃安、传祺这些品牌悉出其中,但随着一纸公告,说并也就并了☆▲。
2023年1月,特斯拉在中国率先降价,空前的价格战随之开打☆。此后的29个月里▼▲,从燃油车到电动车、从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,所有企业都陆续卷入其中▷▲。
但这句豪气十足的话,后面还跟着一句:“中国汽车要融入全球,不能靠投机取巧。”
首当其冲的是零部件供应商□◇,车企为了应对价格战▷▲◁,开始拉长付款周期,甚至出现变现压价、拖欠货款等现象◁◁□。十年前▲▼,零部件的普遍回款周期是两月☆□、三月,现在则长达一年。
即便已经倒下一批造车新势力,淘汰一批旧势力▷●□,中国依然拥有超过130家整车企业☆□,这些企业又累计拥有超千个品牌○□▲。
首先是规模之大▼▼,2024年□,中国汽车实现了3143.6万辆的总销量◁○,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86.6万辆。这两个数字,都是世界第一◇□。
对于当下的中国汽车而言,这种整合□,更是治理行业乱象,避免恶性内卷的优选。
声明◇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▼。
这些在产品上、技术上的疯狂内卷,就是在卷核心竞争力◇◁,也让这些车企卷成了中国汽车的代表。
5月14日,广汽集团宣布,将广汽研究院拆分成整车▼▲、平台▼▲、造型三大板块◁▷,全面并入集团产品本部。
持续价格战,也对二手车估值体系造成了直接冲击——上月买的车下月就降价,半年跌掉30%。这让许多消费者干脆持币观望☆◇○。
这引发了资本的疯狂,各路竞争者带着“我上我也行◁▲”的错觉▲□☆,一批批杀入市场。
在吉利去年发布的《台州宣言》里,李书福就曾讲过两句话,为一系列的整合埋下了伏笔◇。一句是□▲◇“回归一个吉利”,另一句是“把公司的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”▲。
合资车称王的年代,业界一直在遵守一个规律——三年一次小改款,七年一次大改款。
中国汽车的大整合,并不是避免竞争或卷▷,而是要集中力量向上卷,以更强的合力和实力去研发投入□,去追求规模和品牌效应,去与世界成熟的大车企在全世界竞争。
2024年,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只有4◁▼●.3%●。对比2014年8○◁☆.99%的利润率,十年间,利润空间压缩了超59%。
在长城的徐水试验场,每一款新车都要在这里接受7000公里的严苛测试▷□●,这至少相当于用户日常行驶30万公里。整个试验场包含了马路牙子、炮弹坑路、搓板路、高速环道等100多种极限路面,每款新车都会接受反复的折腾,试验场因此得到了“魔鬼试炼场”之名。
2019年,比亚迪决定研发汉车型,为了全速前进,车型和动力总成放在一起开发,试验车测试时,总成还没出来○▼□,就先拿旧版顶上去。
越赚越少的趋势,至今还看不到扭转的希望,2025年一季度,这个数字直接跌到了3.5%。
只用18个月☆◇,汉的动力总成和车型开发就完成了,而在传统合资车企◇,一个动力总成开发就要三到四年▲。
坦克500的开发,在长城内部一直被认为是典型案例——为了实现产品最优化☆▷,确保材料部件的高标准,仅试错成本就多达15亿元▼。
汽车是一个极致追求规模效益的产业。有规模,才能从容地实现工艺优化▼○☆、成本优化;能大面积应用技术成果;能一揽子地完成品牌、渠道的建设▲▷;还能有财力持续投入研发……
但比亚迪不仅活了下来,还活成了一个超级车企,它的庞大,从很多地方都可以感受到▼◇☆:
因为整体过剩◁◁☆,所有车企无论大小,都不得不站在同一片血海里残酷肉搏●◇▼,甚至恶性内卷▲▷☆,这个过程中,固然会把实力不济的竞争者淘汰出局,但以价格战为主导的内卷,代价是所有车企赚钱都越来越难。
几年前,从新势力到传统车企,纷纷撒豆成兵般孵化子品牌、成立事业部,甚至把它们独立运作●,推向资本市场○。
今天的汽车行业□◁▷,进入了物联网、智能驾驶●▼◇、软件大规模普及的时代◇,这也让规模具有另外一层特殊意义:只有规模▼▷,才有足够的用户数量与数据,才能更好地支撑AI创新与进化▷○。
2011年,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▼▲,听到主持人说▷▲☆“比亚迪是特斯拉的竞争对手◁”时▼,大笑道:
因此○,用兼并、重组☆、整合的方式□,除了可以尽快打造出制胜全球竞争的超级车企,更可以让行业更快出清◁,让恶性竞争的竞争者少一点○◇□,避免内卷带来的不必要浪费与损害。
在比亚迪,2011年到2024年的14年间▷◁○,它有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◁☆。即便在经营最困难的2018-2020年,它仍然如故——2019年,比亚迪只赚了16□◁◁.1亿元□,它在研发上却花了56.3亿元○□。
新能源汽车的出现,给了中国汽车历史性的机会,但也带来了一段野蛮生长的纷乱时代。
包括我们总以为●“早就不行了”的美系车,仍然实力强大。2024年,通用以600万辆的销量排名第5,超过比亚迪;福特则以390万辆的成绩名列第7☆,超越一汽、上汽○。
如果两家车企合并▲○□,以2024年计,全年合计销量近458万辆▷☆▲,将超越比亚迪成为全国销量第一的车企。
新车终端售价的持续下探◁▼☆,让经销商陷入了●“卖一台亏一台”的困境▲○,在2024年,全国有4000多家4S店倒闭,带来了一连串售后问题。
今年2月,长安汽车与东风汽车的整合消息开始流传,之后两家公司分别公告要战略重组●▷。4月▷,长安汽车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上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公开回应◁☆▲:
在全世界范围内,现代和起亚的重组,创造了全球第三的现代起亚;标志雪铁龙和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合并,创造了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斯特兰蒂斯●☆。
究竟怎么重组、谁被整合?朱华荣没有披露,旁人也很难推测——从级别看▷,长安是厅局级央企,东风是副部级;但论业绩,东风又逊色长安一头☆☆,2024年东风集团全年销量189.59万辆,长安则是268.38万辆□◁。
合并后的两家车企,的确可以靠合计销量拿下中国第一;但它们2658.97亿元的合计营收▼◁○,只相当于比亚迪营收的34◇○.2%,它们73.8亿元的合计利润,更只相当于比亚迪利润的18.3%。
对于中国汽车而言,这场重组与整合只是个开始。真正的考验○,还在于重组将带来的量变会不会质变。
快的背后,同样是能力、资源的积累,是体系化的协作。而整合的最终目的,正是将这些积累与协作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▷。
最糟的是,为了在价格战中求生,部分车企不惜以减配来压缩成本——任何工业产品都不可能在短期内,做到成本腰斩的同时,维持原有品质和安全标准▷。
构成电动车“心脏”的三电系统●◇●,占据了一辆电动车物料清单成本的近七成。没有独立而强大的三电产业链做支持,卡脖子就难以避免▲,而这条产业链如果不能自给,效率、迭代和保供速度都无从谈起。
这些战略重组的底层逻辑非常清晰——聚集分散的研发投入、收缩重复的产能布局,让资源凝聚成一个拳头,强化规模这个核心竞争力。